“司马第”现身偏僻山村

城事生活 湛江日报 钟邦国 刘政国 李广用 浏览

小编:东里镇伟家村位于东里镇北侧,距离镇政府约2公里。是革命老区村和东里镇最古老村庄之一,具有400多年历史。前山后岭的布局,是典型的山村。全村300多户,1500多人。

  雷州市东里镇伟家村位于东里镇北侧,距离镇政府约2公里。是革命老区村和东里镇最古老村庄之一,具有400多年历史。前山后岭的布局,是典型的山村。全村300多户,1500多人。

  古建筑群恢宏精美

  走进伟家北村,九座气势恢宏的古民居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司马第”、“浩授第”、“树德第”、“图居第”和“懋祺第”五座连体,惊现眼前。五座建筑,都是三进门,设计精巧,院内壁画、浮雕门类齐全,古色古香,栩栩如生。并且五座古居里面各有一个小门相互连通。

  村中长老介绍,这五座建筑约有200年的历史,是5个兄弟同时动工兴建的。令记者纳闷的是,按照清朝的严格等级规定,这里的“司马第”应该是一位职位不低官员的住宅。翻查资料后得知“司马第”就是“司马之家”的意思;而“司马”一词,在清代对应的有4种官职:“大司马”指的是兵部尚书,二是“少司马”或“左、右司马”则是指兵部侍郎,府同知为“郡司马”,此外还有“州司马”对应州同知。但具体对应上面哪种“司马”或另有它因,不得而知。

  按《清史稿·职官表》云:“州同分掌粮务、水利、防海诸职”,从六品。因司马之职长期沿用,故民间有“司马者,非荣即贵”的说法。有些曾任过同知之职的官员,致仕后,往往在宅第前署“司马第”,以光耀门楣。由此可见,这些古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虽然这些住宅已比较破旧,但单从屋檐上雕刻的麒麟等各种图案来看,就足以显现出当年府第的高贵。

  五块古牌匾见证历史荣光

  村民带记者走进该村“勤直公祠”。祠内珍藏着村民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从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的五块古牌匾。分别是“拔魁”、“文魁”、“岁魁”及“保固东里”等。其中“文魁”牌匾右边写着“钦点太子少保兵部侍郎总都督院右副都督御史巡抚广东提督军务总理”,左边写着“道光乙酉”年;另一块“岁魁”牌匾右边写着“工部右侍郎”,这些牌匾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可惜除了一块“拔魁”保留原真貌外,另四块牌匾由于村民看见牌匾残旧,后重新刷上油漆。

  每个牌匾后面蕴藏着一段历史荣光。其中“保固东里”后面有一段“古仔”。清末民国时期,邻近周围寇贼作乱,威胁着村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卓宏雅等卓氏兄弟特别受命带军剿贼有功并被专门授予牌匾加功记录其德为,牌匾右边记载道:特授雷州府当参府随带军功加三级记录四次德为。在这块大牌匾上记者还留意到两个小孔,村民老卓告诉记者,这两个小孔是当年贼寇因不敌军民的共同抗敌,而远远对着牌匾射击留下来的子弹孔,它们的存在是村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重要标志。

  山村曾有“正二品”高官?

  村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清时期,曾出过5名举人,1名贡生及1名太子少保。卓庚廉,道光丁酉科任太子少保兵部侍郎总都察院右副都;卓宗尔,光绪丙申年任右侍郎兼广东督学院院长;卓鸿磐,道光十六年任翰林院编修提督。按照清朝官位设置,侍郎是各部的副职,官职设正二品,相当现在的副部长。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曾出过两名正二品官员?若是真的,这在我市的一条村庄历史上简直罕见。但记者翻查资料,都没有找到两个卓氏的具体资料。其后人对祖先的历史也焉知不详。

  小山村为何有如此恢宏的建筑群,是否出过两个正二品的官员?按照卓庚廉举人的身份,在清朝能任正二品官员的机会微乎其微。村民希望有关专家为他们解开谜团。

  “勤直公祠”还是解放海南岛时期解放军及雷州地委渡海作战的指挥部。古祠的墙壁一部分已经脱落,上面的图文描绘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纹和花瓶图案。村民介绍,这里曾作为培育人才的学堂,人杰地灵,培养出不少留学生,还有不少学生成为干部。

  走进该村村后,是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有山竹、朴树、榕树、莺歌、樟树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树木,该片树林共280多亩,是国家级生态保护林。伟家后岭在当地素有“伟家角”美称,是东海渔民出海归航的“航标灯”。村后还有一口400多年的古井,从不干涸,清甜甘洌。

  何为“司马第”

  民间有“司马者,非荣即贵”之说。“司马”是古代一主管军事的官职名。“第”有上等房屋之意,一般指达官贵人的房子。“司马第”的含义就是“司马官员的房子”。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