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雷州铜鼓

城事生活 湛江晚报 陈昌波 王宇 浏览

小编:“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之《乐小舍弃生觅偶》篇的一番引语,引出了关于雷州换鼓的考辨。

  “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之《乐小舍弃生觅偶》篇的一番引语,引出了关于“雷州换鼓”的考辨,众说纷纭。诸如天文自然现象说,天人感应说,人文事象说,不一而足。


北流型铜鼓

  记者身为土生土长的雷州人,近日,为了了解这个“历史谜团”,开始了一场关乎鼓文化的寻访探奇……

  走进雷州市博物馆 聆听鼓韵回荡

  雷州市博物馆新馆于2009年落成并投入使用,坐落在雷城风光秀丽的南湖畔。

  该馆馆藏文物丰富多彩,共藏有陶瓷器、金银器、玉器、石刻、古书画、钱币等项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动物化石约3000件。从许多古文物推算说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已在雷州大地劳动生息。此间,借助鼓器用于生产祈运或交战指挥应该也较为普遍。

  既然如此,不管“雷州换鼓”的鼓与馆内藏鼓有没关系,记者也决定先探营一番博物馆。

  直入馆内,记者见到了陈设在柜的“铜鼓”:一个是战国时期的万家坝型铜鼓,高0.4米左右,俚僚族遗物,在广东较罕见。它是俚僚族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物。2000年,迈熟村村民挖基建房时出土,距地表3.5米上有块状片岩覆盖。尽管现在看起来破洞不少,据说当时出土时“金光闪闪”。另一个是唐至汉代的北流型铜鼓,同为俚僚族遗物,此鼓英利镇覃典村出土,1988年征集回馆。该鼓重38.5公斤,鼓面77厘米、鼓高76厘米,束腰型,鼓面有太阳纹,三弦线分晕。共九晕,各晕饰以神秘色彩的云雷纹。光体如圆饼凸起,光芒八道,尖状辐射。鼓身分胸、腰、足三部分,胸腰之间,鼓面均匀镶嵌四蛙,腰有4小耳,鼓身饰有细的云雷纹和菱形几何图案,制作工艺精湛。

  雷州古为百越族居地,琼雷地区与骆越族关系密切,汉代粤西地区演变为俚人,历史上多称俚僚,最早见于东汉。古志载:俚僚重铜鼓。据了解,当时北方的牛皮鼓一到了南方用于战事,因雾大和气温影响皮质变得松弛,根本无法施展功效,于是铜鼓应运而生,声震八方,经久耐用。

  随行副馆长王伦三跟记者谈到,本着务实的学术态度,究竟这些鼓跟“换鼓说”有没扯上关系,有待继续考证,他不做评论。不过,这鼓派生出来的文化非常值得探讨。

  是啊,文化多元集结,韵味无穷。曾记得湛江籍著名作家洪三泰亢奋地感慨:“雷神文化神奇的古风,流放文化徘徊的旋风,中原文化浩荡的长风,西方文化越海的季风,一齐涌入雷州上空,融进千万年轰隆不息的雷鸣声中。这文化飓风的热烈交响,这文化泼墨的强悍阵势,这文化浸润的深远潜藏,永远地留在这‘天南重地’了。”

  拜访陈家村埋炉岭 感受民俗生态

  离开博物馆,记者驱车从207国道折入省道邦企线抵达杨家镇圩,右拐恭坑水库方向前行,顺着硬底化大道来到了陈家村。

  我们选择去陈家村是有过考虑的,该村历史悠久,建国后曾因出土史前石器及战国铜鼓而屡见报端。陈家村位于闻名的“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杨家镇草覃岭东麓,依山傍水,景色清幽,空气奇爽,文化底蕴深厚,号称雷州首屈一指的原生态“民俗大观园”。


陈家村生殖崇拜的石阴树洞

  村中有生殖崇拜石且庙、石阴洞,图腾崇拜石狗雕刻等,栩栩如生。村民说,陈氏始祖自福建省莆田县东陈村南迁雷州并卜居此处,这里原住民留存的遗俗也被继承下来了。

  来到该村小卖部旁的古榕“会客厅”,榕须盘根错节,凉风拂过全身惬意无比。树顶还绑上个“小广播”,广播通知传达政策,人称这里是“文化铺仔”呢!前些年,村民平整地面抹上水泥,然后摆上石凳,纳凉村民三五成群闲聊,讲古论今谈笑风生。

  78岁的陈长玲老人告诉记者,1958年,他组织群众在埋炉岭开岭育苗造林,有一天开锄作业时突然挖到一个铜鼓,约30公斤,当时大家都很好奇。后来,这个古东西上缴了,他不知道现在流往何处了。铜鼓,曾一度成为生活在这带人家引以为傲的荣耀!古人传,此鼓用于风水镇位结穴,纳风聚气呼应天地。

  朝拜唐贞观雷祖祠 守望换鼓风情

  探鼓回城,取道白黎公路,记者来到了古称“雷岗耸异”的雷祖祠。

  雷祖祠始建于唐代贞观十六年,依山傍水,气势雄伟,是岭南地区最大的祠堂之一。该祠是为纪念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而兴建的,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雷祖祠有三进,由山门、正殿、侧殿、后殿、钟鼓楼、碑廊等组成,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布局,顺山门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可直通后殿。其中,山门口得一幅对联:“霹雳开天南一祖,声名为海北同尊”,雷祖传奇誉满雷州。

  古代闻名于世的“雷州换鼓”,它与雷祖祠又有什么样的不寻常关系呢?雷州“地气卑下”是世界上仅次于爪哇岛的第二大多雷地区,李肇《国史补》中说“雷州春夏日,无日不雷。”

  假如说雷州先民俚僚人起始的敬雷祭雷,仅是一种无知的神权敬畏宗教,那么对陈文玉的奉祀却是一种族权与神权相统一的尊崇。

  雷祖被历朝历代的敕封,达到“俎豆千秋常不祧,金符玉册累朝来”的庙食千载境界。其中有必要指出,祭祀时不但讲究礼仪,而且讲究礼数。“俎”为动物肉,属阳,用奇数;豆为植物,属阴,用偶数,唯此才能阳阴调和(陈戌国《礼记校注》)。除此之外,俚人在贡献方物中必须有“铜鼓”,这是为什么呢?《广东新语》中说“雷人辄击之享雷神,亦号雷鼓云。雷,天鼓也,霹雳万物者也。以鼓象其声,以金发其气,故以铜鼓为雷鼓也。”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次要方面,主要方面是铜鼓被俚人当作为权力重器,献以铜鼓,便是交出权力表示臣服的象征。这也在政治意义上说明“雷州换鼓”的“换”意味着权力更迭。

  却说雷祖“鞭石鸠工”筑城,城竣,羽化登仙后,雷人把敬雷之虔诚换为敬祖——雷神陈文玉。于是便在雷祖忌日正月十五上元日进行开雷祭祖仪式。这一日,前来祭祀雷祖的士民川流不息,万头攒动。高雷琼俚僚僮更是一片虔诚。他们带来精心铸制的铜鼓,先是把铸制的“径围丈许,高为八尺”的大铜鼓,置于庙前换鼓墩的石赑屃上,赑屃是龙王的第六个儿子,形如龟,力大无穷,专任负重。以大铜鼓为轴心,“S”字形八方排列似闪电势,按佛经般若智慧之数每方108面铜鼓续续相成连鼓,美其名曰:雷鼓阵。阵成后,顿时“雷鼓填填,雷车锵锵,风吹云走,不可思量。”

  从上面祭雷仪式上,可以看出,“雷州换鼓”的“换”是一种礼仪。在“礼为五经,莫大于祭”的封建礼教中,是非常强调“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的。况且陈文玉是集父母官、“神”于一身的“神人”,对其礼自然不敢怠慢。以铜鼓与天鼓互换,形成人神共应,应是“雷州换鼓”的主要内涵。因而大多雷州人认为“雷州换鼓”是人文事象,既有实构也有仪式,大约本出于此吧。



你可能喜欢的: